您目前的位置:首页 > 党建专报
成都市双眼井小学:童心向党萌初心 血脉赓续铭党恩
利用教育戏剧构建根植红色基因育人新模式
浏览:427 发布: 2022年12月12日 03:56:17  来源:本站

近年来,“大思政课”建设全面推进,成都市大中小学开展了很好的探索,成都市双眼井小学坚持“围绕中心抓党建,抓好党建促业务”的工作思路,探索出以教育戏剧根植红色基因的党建创新思政育人模式,取得了较好的成效。有关做法先后被四川党建网、学习强国、《四川教育杂志》、《成都日报》刊载报道,获得四川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,省厅领导批示,《四川教育动态》宣传推广。学校现已挂牌四川广播电视台首批“青少年影视教育实践基地学校”,学校党支部先后两次获评“青羊区先进基层党组织”荣誉。

        一、总体思路

学校基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,和省市区各级教育部门的具体要求,以党建引领学校教育教学、五育融合、思政育人等中心工作,探索出一条以教育戏剧根植红色基因的党建创新思政育人模式,在教育教学中创新运用戏剧手段,提高学生参与度、体验感,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,让学生深入理解红色文化、汲取红色文化、锻造红色基因,以党建创新赋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质量持续提升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主要做法

(一)聚焦“四个同步”,支部建设与行政建设同频共振。为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要求,学校以“四个同步”优化党组织与行政组织的设置模式。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,学校创设了党政中心等六大中心,培养选拔党性强、业务强的“双强型”优秀党员干部分管,以身份、责任、担当双重推动形成学校管理的党政双线结构。

(二)推出“四型课堂”,创新教育戏剧形式促培根铸魂。学校引入质量管理“PDCA”循环概念,组建“1+3+n”式人员架构,突出“融合+特色”,从多学科入手,深度开发红色教育戏剧融合课程,推出“四型课堂”,打造高品质红色教育基地,其中包括了反转型课堂、体验型课堂、实践型课堂、“互联网+”型课堂。

(三)设计“双段六能”,让红色教育有形可感启智润心。学校以生动性、正向性、持续性、反馈性为原则,划分高、低年段,递进式设计“看、读、听、讲、演、创”双段六能培养目标,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,师生参与度高,取得丰硕成果。

图片q.png

(四)坚持“四步导学”,推动红色基因常态长效代代传。学校坚持把“红色”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底色,探索出将红色基因根植抓在经常、抓在日常的深化路径,形成“知—思—爱—践”导学教育流程四环节。

         三、主要成效

(一)以红色教育戏剧为抓手,引导学生扣好第一粒纽扣。学校党支部以上好“大思政课”为先手棋,认真抓组织建设、课程建设、品牌建设,以党建创新引领红色基因根植特色项目,以教育戏剧融入思政教育担当育人抓手。项目实施后,得到了教育部、省教育厅、市区级党组织、教育部门的认可,受到各级媒体的关注。获得教育部一等奖,成功立项部级、市级课题。

图片q2.png

       (二)党员冲锋发挥头雁效应,铸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。双眼井小学党支部通过党组织建设、党员发展、选树党员先锋模范等,引导校内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,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,打造“先锋党员宣讲队”“先锋团员宣讲队”“先锋辅导员宣讲队”等3支先锋宣讲队。学校多名教师获得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,申请加入党组织的教师数量逐年提升。

(三)党建创新引航学校发展,打造一块高水平教育品牌。学校汇编多种成果推广性文献,形成圈层辐射效应。近两年来,学校党建创新工作已形成一块“金字招牌”,得到上级组织及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认可,现已挂牌四川广播电视台首批“青少年影视教育实践基地学校”,2022年学校党建云空间的点阅量破万次,学校网络平台阅读量相比2019年增长近20倍。支部和学校分别获得各级荣誉称号。

四、经验启示

(一)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思想政治教育领航是核心点。双眼井小学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,全体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,成功摸索出一套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为目标,融红色文化教育、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“红色基因课程”体系.

       (二)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,要以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。在党支部的核心引领和号召下,党员教师以树标杆为初始目标,主动争取所在年级为首批项目实验级组,做好组内其他教师的思想工作,凸显由点及面、由外及里的带动示范作用,在标杆年级的带动下,其他年级组主动承担各个研究领域,形成了比、学、赶、帮、超的浓厚氛围。

       (三)请党放心、强国有我,以模式创新践行新时代宣言。以教育戏剧根植红色基因的思政育人模式创新,是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、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生动实践,有效解决了低龄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中普遍存在的“听不懂”“记不住”“不入心”问题,改变了思政教育生硬刻板的印象,形成了以育“人”为重的教育新范式。

 

 

 


版权所有:成都市教育局      蜀ICP备09003940号      审批资质号:川教JG-20120009
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303号       网站标识:5101000003
地 址:成都市锦城大道366号 联系电话:962669
   后台管理